巴菲特有句名言大概大家都知道,就是“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许多价值投资者视这句话为金科玉律,矢志不渝地遵守,而在这些投资者中,我们也看到了相当多的成功者。
但巴菲特的至交沃特.施洛斯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分散投资者,据说经常同时持有几百多只股票。不同于巴菲特专注于价值、成长性、护城河等特征从而挖掘优质企业的投资理念,施洛斯几乎从来不去公司调研,主要的投资手段是挖掘低估值的、质地至少不算太糟糕的股票,而他主要的分析手段就是阅读公司的报表,仅此而已。施洛斯的投资方法和巴菲特是如此不同,以至于有一次当巴菲特被问及“你和施洛斯有哪些共同点”的时候,他给出的答案是“大概是我们都不抽烟吧”。
应该分散投资还是集中持股?法无定法,契机者妙。分散还是集中,其实并不是一个非非即是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而分散?为什么而集中?
作为巴菲特来说,他的资金量庞大(甚至可以在金融危机的时候与美国政府议价),与公司管理层的沟通能力极强。在这种情况下,他有足够的便利条件可以彻彻底底地了解一家公司。而对于施洛斯来说,他的资金量相对较小,同时美国有足够多的极其便宜的股票,而市场对这些股票的热情明显不足,这就给他足够的空间去挖掘市场定价的失衡。由于这种失衡是发生在大面积的、二线(市值相对偏小)的公司中的,因此也就决定了施洛斯的投资方法必然是分散的。
需要指出的是,施洛斯的投资理念在美国能够奏效,和美国股市对二三线公司的普遍低估值是分不开的。在施洛斯的投资信条里,有一条是“基本不买市值高于净资产的公司”。在美国,这样的公司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记得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曾经有家医疗公司在没有任何负债的情况下,光账面现金就大于自身的市值。这种情况,在A股倒确实不太多见。
这么说来,A股能够符合施洛斯标准的公司简直少之又少。那么巴菲特的集中持股策略怎么样呢?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巴菲特式的集中持股投资模式,在A股缺少两种必要的土壤。
一方面,A股的流通股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力之弱举世皆知。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甚至不能够充分地了解公司的运作,更遑论对公司的运行和发展方向施加影响了。另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详细程度、会计报表准确程度方面远逊于美国,同时中国的经济运行环境更加复杂,这也就导致了A股投资者更难准确地掌握公司的真实情况,更难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测。
那么,到底应该集中还是分散呢?在这里,笔者想提出一种结合了集中和分散持股的策略:集中持有行业,以供大家参考。一方面,A股目前还没有众多的便宜股票,可以让投资者发掘系统性的股价低估;另一方面,A股特有的不透明性又使得集中持有一些成长股可能遭遇难以预料的风险。但是,就行业来说,其大部分的信息则是公开的、可以让投资者充分了解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充分分析行业的基础上买入最有潜力的行业,同时通过分散投资行业内的公司规避仅持有单个公司可能带来的风险。
也许有人会质疑,经济政策的多变性导致了行业也是不可预测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行业政策的出台,一般也是以行业的基本面为前提的。比如水泥和钢铁行业的整合计划是建立在两个行业大量产能过剩基础上的,高速公路行业的运费下调和我国物流成本常年高企不无关系,而铁路行业的大发展则和我国幅员辽阔、铁路相对其它运输手段发展落后这样的现实密不可分。在这样的情况下,集中持有行业,既可以充分运用对客观事实的准确判断,又可以规避A股上市公司特有的不稳定性和不透明性,或许可以算是一种面面俱到的方法吧。
评论(0)